查看原文
其他

冰点丨刘海峰:恢复高考时是否真有调用《毛选》五卷用纸?

新三届 2022-08-0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科举学与考试研究 Author 刘海峰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作者简历


 

刘海峰,1959年出生于福建龙岩。1976年高中毕业后上山下乡。1977年考入厦门大学历史系。现为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浙江大学科举学与考试研究中心主任、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原题

恢复高考时是否真有

调用《毛选》五卷用纸?




作者:刘海峰


原编者按:1977年恢复高考时因为纸张紧张而调用印制《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纸张,是一个流传甚广却与历史事实不符的说法,但近年来仍有不少人不明就里重复这一传说。本号推出刘海峰教授在《现代大学教育》2007年第6期发表的这篇论文,并辅以照片证明,希望能够终结这一不准确的传说。


2007年是中国恢复高考30周年,全国报刊和网络几乎都陷入一场“集体性怀旧”,30年前的许多故事又被人们广为传颂。确实,1977年恢复高考是一个永留史册的传奇,是中国当代高等教育的新起点。纪念高考恢复30周年,既要回顾许多高考改变命运的个体经历,更要注重恢复高考历史的全景复原。

本文仅对有关1977年恢复高考流传甚广的一个说法,即所谓“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纸张印制高考试卷”说法的真实性作一考证和辨析,以使历史回归本真面貌。

一、说法的流传和演变

历史事实与历史传说、后来的文字叙述之间,不一定存在着完全符合的情况。有时在历史事件发生后不久,传说和文字记载便远离了历史客观事实,需要还原历史真相。关于1977年恢复高考时“调用印刷《毛选》五卷纸张印制高考试卷”说法,就是一个大家熟知,却与历史事实不符的典型事例。

此说最初出现时间,目前我还无法确考。但至少在十几年前,这一说法已开始流行。1996年出版的《中国新三级学人》一书,便有以下文字:“1977年的中国没有冬天。这一年冬季和1978年夏季报考大学的人数,竟达空前绝后的1160万!当时百废待兴的中国,居然拿不出足够的纸来印考卷。洛阳纸贵!为了解决77级的考卷用纸,中共中央决定,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1]此书在恢复高考20周年的1997年广为发行,并被摘录到一些报章上,加大了这一说法的流传广度。


2000年,《北京青年报》的一则报道也说:“570万的考生却没有那么多的纸印考卷。当时教育部领导找到新闻出版署,请他们调拨一部分印刷报纸的纸张。但仍然不能解决问题,后经中央决定,允许动用印刷《毛选》五卷的纸张印刷高考试卷。”[2]

又如,2005年出版的《大学圆梦:我们的1977,1978》一书说:“最终参加这届高考的考生,据统计一共有570多万,这就给国家出了一个大难题:由于执行了几十年计划经济,资源严重匮乏,如何解决如许考生参考的试卷纸张,竟然成了一个叫人头疼的大问题。问题最终反映到邓小平那里,他当机立断,决定将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计划暂时搁置,调配相关纸张,先行印刷考生试卷……”[3]


到了2007年初以后,随着恢复高考30年的纪念热潮不断升温,这一说法的影响面也日益扩大。以下略举数例。

《潇湘晨报》2007年4月6日出版的《恢复高考30年》特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就用《紧急调用印〈毛选〉纸张赶印高考试卷》。

有的学者说:“从1966年到1977年,十余年间‘积压’了大量的中学生,所以考生人数高达1000多万!而‘文革’对经济造成的巨大破坏使国家一时竟拿不出足够的纸来印考卷,于是,中共中央果断决定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凡是经历过‘文革’的人,都能想见,此项决定是如何之不易。”[4]

2007年7月出版的《高考年轮》一书,对这一“决策”的意义又有进一步的诠释:“问题最终反映到邓小平那里,他当机立断,决定将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计划暂时搁置,调配相关纸张,先行印刷考生试卷,历史由此出现了极富喜剧色彩的一幕。斗争哲学不再吃香了,代之而起的是建立在知识尊严基础上的公平,竞争和自由。”[5]

还有许多网络文章高度评价“动用《毛选》五卷的纸印考卷”这一“举动”,如说:“暂停印行《毛选》第五卷,让出印刷厂来印刷高等教材——在那‘两个凡是’的年代,这是何等的魄力。”“1977年12月,……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冬季百万人大赶考壮观。由于时间仓促,据说印高考试卷的纸张都是小平同志特批先调用印《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专用纸。毛主席他老人家一贯爱民,在九泉之下想必也不会反对暂缓印他的选集而先让千万学子受益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没有必要更多列举。

总之,“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印制高考试卷”是一个流传极广的说法,它表明最高决策者曾高度重视高考,连印制《毛泽东选集》都可以为高考让步。这一说法具有传奇性,增添了恢复高考故事的动人色彩。可惜的是,此说与其他一些史实相冲突,存在着难以解释的矛盾,特别是后来许多人对此“决策”的诠释更与当时的历史实际不符。

二、高考不可能搁置印制《毛选》计划

作为1977年考上厦门大学历史系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我对邓小平恢复高考的英明决断仍心存感激,原来我对“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印制高考试卷”的说法也没有任何疑问。但为应约撰写恢复高考的研究论文,2007年4月,我到图书馆查阅1977年的有关报纸,发现“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印制高考试卷”是一个不准确、而且被过度诠释的说法。

我的根据是,在1977年10月份公布恢复高考之前,《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已经全部印制完毕。因此,“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印制高考试卷”,特别是耽搁印制《毛选》计划,就成为一个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从1967年7月中共中央决定编辑出版《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到1977年出版,该书的编辑、出版贯穿了整个“文革”10年时间。原拟选编范围为1949—1962年间的毛泽东著作,后来几经反复与周折,延宕到了1977年3月才最后定稿。这个版本共32万5千字,收集了毛泽东1949年9月到1957年的著作70篇,选编文章时限比起初的计划缩短。《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前有1977年3月1日“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的《出版说明》。4月,开始正式向全国发行。4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中共中央关于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决定》。

《福建日报》1977年9月10日第2版

在毛泽东逝世一周年前夕,1977年9月8日,新华社发布了“《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二亿册印制任务胜利完成”的消息,说从4月15日以后,“截至八月底,全国已经印制普及本、平装本、精装本共二亿册,繁体字竖排本、大字线装本也将在国庆节前后出版。此外,还翻译出版了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五种少数民族文版,印制了盲文版,外文已经翻译出版发行了日文、英文版,法、俄、西班牙文版将陆续翻译出版。《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从发稿之日起,到全部完成印制任务止,只用了短短五个多月时间,出版速度之快,印制数量之大,发行范围之广,在我国出版发行的历史上都是空前的。”[6]这一消息随后在全国媒体上发表。在此前后,全国还“掀起了学习《毛选》五卷的高潮”。

也就是说,实际上,在1977年9月份之前,《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已经全部印制完毕,而且是“胜利完成”两亿册的印制任务,所以12月份高考举行的时候,并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担搁《毛选》的印制任务。在1977年“两个凡是”还大行其道、个人崇拜仍然盛行的时候,高考还没有重要到能够担搁《毛选》印制任务的程度。

如果去查阅一下《毛泽东选集》第五卷,通常只能找到1977年的版本,基本上看不到1977年以后的版本。该书收录有批《武训传》、批胡风、反右运动的一些文章,后来不仅没有再版,1982年以后还停止发行。目前所能见到的都是人民出版1977年版,但当年多数还由各省市出版社印刷,如北京人民出版社、天津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河北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河南出版社、安徽出版社、江苏出版社、湖北出版社、福建出版社、广东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贵州出版社、宁夏出版社、新疆出版社等版本。各省出版社印制的《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定价都是0.78元。


不仅《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在1977年10月21日正式宣布恢复高考前已印制完毕,而且在1977年还出版了许多学习、宣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附属读物。这些读物在一些大一点的图书馆还可以找到许多,如中国青年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等编辑出版了《〈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学习体会》,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山东大学、石油学院等单位编印了《〈毛泽东选集》第五卷词语解释》,厦门大学政治处宣传科编印了《〈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学习参考资料》两集,还有许多单位编印了《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专题语录、主题索引、参考材料、学习参考材料、学习辅导材料、学习提要、名词词语简释、名词成语浅释、成语典故选释,等等,名目繁多,有些书仅有一字之差。这些《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衍生出版物数量达200余种以上,绝大部分都印刷于1977年8月以前,明白地显示出当时还处在“文革”刚结束的时代,政治挂帅的余风还很盛行,同时也证明1977年12月举行的高考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搁置印制《毛选》第五卷的计划。


所有这类《毛泽东选集》第五卷附属读物的出版时间都在1977年8月之前。

三、尊重事实  还原历史

我们从与高考直接相关的记录,也可以证明《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在高考之前已印出来了。1977年6月29日在太原召开的1977年高校招生工作座谈会上,教育部副部长李琦讲话开头就说到“当前,全国形势令人振奋。……全国各族人民如饥似渴地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后来又说“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7月3日的座谈会简报也说“几天来,代表们认真学习了《毛泽东选集》第五卷”。8月4日《教育部关于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座谈会的情况报告》中,也提到“必须认真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7]四川省1977年的作文试题是写《一个青年矿工的变化》一文的读后感,该文中便有“《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出版后,吴秋生手捧宝书学不够”等文字。可见,就用1977年高考本身的文献,也可以证明决无可能搁置印制《毛选》第五卷的计划来印制高考试卷。


不过,应该指出,“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印制高考试卷”这一说法也非完全空穴来风。邓小平在1977年8月8日的《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即著名的关于恢复高考的“八八讲话”中,曾提到“现在纸张很紧张,而浪费纸张的现象又很严重,有些不必印的东西印得过多,该印的东西却不给印。合理安排很重要。”[8]他说的虽然是指要少发文件、保证学术刊物印刷用纸,但也反映出当时纸张紧缺的情况。

问题的关键在于,“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印制高考试卷”这一说法省略了“剩余”这两个非常重要的字。因为起初预计耽搁11年后,1977年高考报考者有可能达到2000多万人,[9]这相对于“文革”前高考报考人数每年最多达30余万人来说,2000万几乎是一个天文数字。正是基于对考生人数将异常庞大的估计,1977年10月发布恢复高考的时候,有个别省曾打电话到教育部,问能否动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剩余的纸张来印制高考试卷。

当时教育部经过请示,同意可以用印《毛选》五卷剩余的纸张。但一些省市进行过地市初选,以及许多人准备不足或自认为无望考上放弃报名,或选择报考中专,11月各省高考报名之后,真正要参考高考的考生是570万,这虽然也是个庞大的数字,但比起原先估计的2000万,已经大为减少。因此是否有哪个省后来真正动用过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剩余的纸张来印制高考试卷,仍是一个有待证实的问题。

考察“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印制高考试卷”这一说法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可以看出,1977年10月是曾有个别省份提出过考虑动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剩余的纸张印制高考试卷并得到允许,但实际上可能都没有动用过。而后来人们在回顾恢复高考的历史时,最初叙述者或者是忘记了这些纸张实际上是完成印制《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后剩余的纸张,或者后来复述者不知道1977年印制《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时间,而接下来的叙说又不断地加以衍生,变成“搁置印制《毛选》第五卷的计划”,并赋予其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于是,一人传虚,百人传实,这一说法变成大家在谈论恢复高考时津津乐道的一个生动细节。当传到千百万人都坚信不疑时,多年来就是没有人去核实这一说法的真实性。其实,只要随便翻阅一下1977年4月到9月间的报纸,便很容易看出这一传说的问题所在。如果再查找一下各种版本的《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以及大量的相关辅导材料,就知道印制高考试卷根本不可能耽搁印制《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本文作此小的考证,是为了尊重事实,还历史的本来面目,避免继续以讹传讹。如此一来,虽然恢复高考决策过程的重要性和传奇色彩似乎有所减低,但却符合历史事实。同时,通过考察“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印制高考试卷”这一说法的流传演变,也让我们知晓一个道理:即使是离我们不远的当代历史,即使大多数过来人都还健在,也存在着历史叙说与客观事实不符的情形。它提醒我们,看待历史上的文字记载,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一定要多加鉴别和考证,如此,才能写出符合历史真实的信史。


参考文献:

[1] 钟岩:《中国新三级学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0页。

[2] 林靖:《招生处长讲述1977年的高考故事》,《北京青年报》2000年12月30日。  

[3] 《大学圆梦:我们的1977,1978》,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前言第6页。

[4]雷颐:《恢复高考三十周年记》,光明网2007年2月14日。[5]马国川、赵学勤:《高考年轮:恢复高考三十年民间观察》,新华出版社,2007年,8页。

[6]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二亿册印制任务胜利完成》,《福建日报》1977年9月10日2版。

[7]杨学为编:《高考文献》(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2、7、10、18页。

[8]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58页。

[9] 杨学为编:《高考文献》(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50、52页。


(原刊《现代大学教育》2007年6期;原题为《关于恢复高考的一则考证》。本文略有修订。)


刘海峰专列

邓小平是因为查全性等建议

才决定1977年恢复高考吗?

时代与人物的互动:
77、78级大学生群体扫描
刘海峰:两次高考改变我的命运

本号获作者许可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卌年:恢复高考记忆

陈侃章:"跨六奔八"的77、78级

1977年高考试卷"蹿红",

网友感叹我也能上清华北大

1977年北京全真试卷,

你能得多少分

李辉:晒晒我的高考试卷

陈平原:再写不出比高考作文

更有影响的文章了

王为崧:有贵人相助也有人使绊

李杜:一张小饭桌送走四个大学生

张小雪:小学毕业生圆了大学梦

陈建功:大潮涌入未名湖

犹在隆隆回响

毕无非:刻骨铭心的冬季高考

王荣发:从红旗河到丽娃河

李希跃:我们家有六个77级

周维平:我从草原来

侯建中:命运魔术把车工变为法官

谢思敏:睡在李克强上铺的兄弟

杜欣欣:我差点失去信心中途弃考

林侃:求学之路跌宕起伏梦碎梦圆

高宽众:我考上了政法界“黄埔一期”

侯建刚: 歌乐山下的"西政78级神话"

周大伟: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夏玉和:走进心目中的大学

张晓岚:那年我差点没通过政审关

孟国治:从打入另册到跃过龙门

詹国枢:高考改变我们全家的命运

翁大毛:难忘我的高考岁月

舒修:复旦新闻系墙报“前哨”

冯印谱:黑五类子女的大学梦

魏达志:艰辛的求学之路

袁晞:1978年那个炎热的夏日

邓天雄:我的高考一波三折

汪瀰的故事:坎坷求学路

蒋蓉:啼笑皆俱的高考往事

梁志全:火车旅行让我茅塞顿开

吴畏:我的高考,1978

王治平:我的大学时代

李秋零:机会来了就要抓住

北大教授牛军口述当年高考经历

骆小元追忆上大学:

生命复苏心灵飞扬

庞松:我们共同经历的年代

周振华:拼搏三年走进心中圣殿

曹放:感恩时代的幸运

于泽俊:同学被父母逼迫退学了

段英贤:保存40年的一张准考证

周林林:老师押中了作文题

赵凡:那年16岁我跳级参加高考

陈海贤:17岁那个炎热的夏天

张效雄:兄妹三人同赴考场


不想与您失联

请关注备用号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40后、50后、60后的光阴故事这一代人的忆苦思甜与现实关怀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点击分享赞在看,是对我们最佳鼓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